所謂牧童,顧名思義,就是指放牧的小孩兒,一般指放牛的小孩,在一些文學作品中 ,牧童的形象都是騎著牛的,所以一提到牧童,我們很多人的腦海里第一時間出現(xiàn)的就是牧童騎牛的場景。在古代的一些文學作品中,很多詩詞都是和牧童有關(guān)的。
牧童形象進入畫家和詩人視野是在唐代。從儲光羲的“圓笠覆我首,長蓑披我襟!崩钌娴摹昂伤虺隽执河昙,蘆管臥吹莎草綠!钡蕉跑鼹Q的“漁父晚船分浦釣,牧童寒笛倚牛吹!庇绕涠拍聊鞘 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!备悄捴巳丝冢瑐黜炛两。是唐人確立了牧童“騎牛、吹笛”的行為特征和“無憂世事,樂于天性”的情神面貌,使牧童形象成為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中特定的文學意象和理想的化身。古往今來不少詩詞、美術(shù)、音樂、戲曲等藝術(shù)形式都有表現(xiàn),而繪畫、雕塑等藝術(shù)作品中的牧童形象更是深入人心。
牧童雕塑就是以牧童騎牛的形象為原型創(chuàng)作的,有牧童騎牛吹笛子,牧童騎牛遙指杏花村等等不同的造型,等比例還原人物和牛的大小,材質(zhì)為玻璃鋼,還可以制作鑄銅材質(zhì)。